close
一、人性觀
1.存在主義的立基點:對個人的尊重、探索關於人類行為的新觀點、發展了解人類行為的各種方法。
2.當代存在主義取向的焦點放在當事人被拋擲於世界的孤獨感,及面對孤立狀態的焦慮感。
3.人性本質:我們存在的意義從未固定,且不會固定
二、命題一:自我覺察的能力
1.自我覺察的能力愈高,我們自由的可能性愈高。
2.我們有採取行動與不採取行動的選擇,不行動也是一種選擇。
三、命題二:自由和責任
1.即使我們是毫無選擇被拋擲在這世界,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仍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2.誠懇的生活指的是真實的探討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誠懇的生活包含缺乏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自覺及假定自己的存在大部分是被外在力量控制。
3.諮商者的工作:邀請當事人認清自己是怎樣讓他人來替自己做決定的;鼓勵他們往自主的方向前進。
四、命題三:追求自我認同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1.存在的勇氣:當事人最大的恐懼之一是他發現自己的存在沒有核心(core),沒有自我,沒有內容(substance),只有他人對自己期待的反映(reflections)→如果我脫下面具,裡面什麼都不存在。
2.孤獨的經驗:當我們體認到除了自己之外,不能依賴任何人來肯定自己時,孤獨就會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獨自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孤獨無法治癒。
3.關係的經驗:人必須依賴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而生存。當我們能獨自站起來,探索自身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便能建立在自我的實現上,非自我的剝奪上。治療者幫助幫是人去分辨他和別人的關係是神經質的依附,或是雙方都能從關係中獲得生命肯定(life-affirming)的關係。
4.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搏鬥:因為我們害怕面對自己的孤獨感,所以放棄了自我認同,讓他人規畫自己的生命。治療者會促使當事人面對他們須獨自找到自己的答案的事實。
五、命題四:意義的追尋
1.拋棄舊有價值的問題:在拋棄舊(或被灌輸的)價值觀後,卻找不到新價值。
2.無意義感:導致空虛和虛無感。由於並不存在命中注定的目標,因此人必須面對自己要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事實。
存在的罪惡(existential guilt):來自於自己有所不足的感覺,了解到自己並沒有達成自己期盼的那種人。
3.創造新的意義:即使遭受了苦難,人還是能在其中探索到意義。"意義"是我們投入創作、愛、工作或建設之後的副產物。
六、命題五:焦慮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1.焦慮源自於個人為了追求生活的努力、維持和肯定自我存在的努力。
2.一般性的焦慮:成長的泉源,是面對事情時適當的反應,不須被抑制。
3.神經性焦慮:使人產生無力感,要減少。
4.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是一般性焦慮的一種形式,當我們逐漸增加對自由的覺察,並了解接受或拒絕這些自由的結果時,會同時增加存在性焦慮。
5.治療目標不是讓生存變得較容易或安全,而是鼓勵當事人辨認出生活不安及焦慮的來源並加以處理。
七、命題六:覺察死亡與無存
1.人若能體驗人會死,知道沒有無限的時間完成計畫,將會更重視現有的時光。
2.治療的焦點之一是探索當事人在他們視為有價值的事上做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3.認清死亡會讓人產生一股力量,讓我們改變舊有的習慣,並以更真誠可靠的方式生活。
1.存在主義的立基點:對個人的尊重、探索關於人類行為的新觀點、發展了解人類行為的各種方法。
2.當代存在主義取向的焦點放在當事人被拋擲於世界的孤獨感,及面對孤立狀態的焦慮感。
3.人性本質:我們存在的意義從未固定,且不會固定
二、命題一:自我覺察的能力
1.自我覺察的能力愈高,我們自由的可能性愈高。
2.我們有採取行動與不採取行動的選擇,不行動也是一種選擇。
三、命題二:自由和責任
1.即使我們是毫無選擇被拋擲在這世界,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仍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2.誠懇的生活指的是真實的探討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誠懇的生活包含缺乏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自覺及假定自己的存在大部分是被外在力量控制。
3.諮商者的工作:邀請當事人認清自己是怎樣讓他人來替自己做決定的;鼓勵他們往自主的方向前進。
四、命題三:追求自我認同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1.存在的勇氣:當事人最大的恐懼之一是他發現自己的存在沒有核心(core),沒有自我,沒有內容(substance),只有他人對自己期待的反映(reflections)→如果我脫下面具,裡面什麼都不存在。
2.孤獨的經驗:當我們體認到除了自己之外,不能依賴任何人來肯定自己時,孤獨就會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獨自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因此,孤獨無法治癒。
3.關係的經驗:人必須依賴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而生存。當我們能獨自站起來,探索自身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便能建立在自我的實現上,非自我的剝奪上。治療者幫助幫是人去分辨他和別人的關係是神經質的依附,或是雙方都能從關係中獲得生命肯定(life-affirming)的關係。
4.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搏鬥:因為我們害怕面對自己的孤獨感,所以放棄了自我認同,讓他人規畫自己的生命。治療者會促使當事人面對他們須獨自找到自己的答案的事實。
五、命題四:意義的追尋
1.拋棄舊有價值的問題:在拋棄舊(或被灌輸的)價值觀後,卻找不到新價值。
2.無意義感:導致空虛和虛無感。由於並不存在命中注定的目標,因此人必須面對自己要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事實。
存在的罪惡(existential guilt):來自於自己有所不足的感覺,了解到自己並沒有達成自己期盼的那種人。
3.創造新的意義:即使遭受了苦難,人還是能在其中探索到意義。"意義"是我們投入創作、愛、工作或建設之後的副產物。
六、命題五:焦慮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1.焦慮源自於個人為了追求生活的努力、維持和肯定自我存在的努力。
2.一般性的焦慮:成長的泉源,是面對事情時適當的反應,不須被抑制。
3.神經性焦慮:使人產生無力感,要減少。
4.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是一般性焦慮的一種形式,當我們逐漸增加對自由的覺察,並了解接受或拒絕這些自由的結果時,會同時增加存在性焦慮。
5.治療目標不是讓生存變得較容易或安全,而是鼓勵當事人辨認出生活不安及焦慮的來源並加以處理。
七、命題六:覺察死亡與無存
1.人若能體驗人會死,知道沒有無限的時間完成計畫,將會更重視現有的時光。
2.治療的焦點之一是探索當事人在他們視為有價值的事上做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3.認清死亡會讓人產生一股力量,讓我們改變舊有的習慣,並以更真誠可靠的方式生活。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